Mar
9
请注意,本文就是在瞎jb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内容并没有可证伪性,也没有讨论的意义,请不要在意。
起
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着,像梭子一样在织布机上上上下下穿梭着,憧憬者编织起绚丽图案的绢布绸缎,却像自己键盘下的程序,囫囵吞枣地运行着,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笔下的程序就像流水账一样看不到头。当然,这样的日子只是表象的常态,生活当然不会如此无趣。就算真实这样无趣,只要带着一颗有趣的大脑,眼前的纷繁万物也能轻轻松松烟消云散。
一日匆匆过后,小憩在家,刷刷知乎,画点儿速写,弹两曲小调,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个宵夜的白日梦,也倒还是个不错的小资生活。虽然缺乏品质,但也不失乐趣。
偶尔,北京天气晴好,大风呼呼碾过的夜晚,看着月明亦不星稀的苍穹,我就会在想象,科技将来如何进步,人类到底能理解这个世界多深,各位大v手下的人工智能程序开发到底会到那种程度——会做到真正的——有“意识”的ai么?话说回来,“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意识
在一切类似的讨论与随想的开始,我们总会遇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意识。打开wiki,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总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角度,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从玄学角度...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自己想想,这是那个究极哲学问题的变体而已——我是谁?
人类,从远古的历史开始就知道了自己在大自然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强有力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驱动自己克服本能完成其他生物不能完成的事情。当然,随着文明与科技进步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提高,我们意识到,大概,所有能被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无论强弱,都有意识,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本能,完成特定的工作。
本能
那么,什么是本能,为什么意识凌驾于本能之上呢。又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得来,也不是继承而来。那么简单的说,它就是固有的行为咯。回想起小学初中的生物学科教材,第一个例子非常一目了然——膝跳反射。
哇,对吧,膝跳反射,每一个人都可以百试不爽的东西,而且其原理也显而易见——固有的神经信号传递和神经中枢处理的现象,这个现象完全不受我们意识所控制。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回到主题,这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一段处理固定事件固有程序。
那么我们继续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生物,并没有任何意识,它的全部活动全部是依靠本能——或者说是烙印在细胞内的程序所决定,那么对于同一个个体,我们可以多次触发完全相同的测试用例,并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正确结果。想得更高级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个个体原封不动,原子级的克隆出另一个完全一样的个体,那么对这两个个人施以完全相同的测试用例,那么我们也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丫的,这就是程序!不能被承认为生命!
机械唯物论
对比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生命区别与程序,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自己的意识,富有不确定性,无法被重复。然而理性的仔细想想,人体就是由这些细胞,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个体,怎么会有意识呢。我们平时观测到的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实际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测试条件而造成的么——这就是机械唯物论。
机械唯物论来源于18世纪开始,从牛顿引爆自然科学研究的狂潮开始,人类开始认识自然科学,认识理论物理,认识上帝背后的故事。直到20世纪初,大部分科学家都乐观的认为,“我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在这帮科学家描述的世界里,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可以用公式,定理,数学来表示,一切的看似随机的事件,只要给定条件,之后会发生什么一定是可以计算而预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他相信万物都可以通过一个大统一的定律来表示,就是这样乐观的想法。
因此,自然而然,科学家研究万物的时候,哲学家想到了自己,同样是相同的物质组成的人体,理论上应该也同样遵守这一切的数学定律。那么只要条件足够,我们也够发现一切的规律,我们下一刻会想什么做什么,人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直接人生的全部,都是可以计算下来的——也就是至从人生下来那一刻开始,人的一生就是注定的了。所以,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宿命论。
嗯,这就是听起来太扯了的机械唯物论,真的上帝不会掷骰子么?万物真的没有随机与不确定性么?
不定的脑电波
人们觉得机械唯物论特扯特sb,一大原因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思维实验——将一个人的所有原子原封不动的克隆一份做成另一个克隆人,那么他们两人的未来将是一摸一样的么?显然不是,或者说,克隆的这一份压根就是一个死人。为什么?大家想想就知道,意识,思维,人类的活动,并不是原子,细胞罗列来一起就可以组成的——最重要的是——脑电波。
脑电波,当然,其实是说的神经信号这种电信号在人体神经细胞中的相互传播。人体的运行,大脑的思维,意识,其实是由这些信号的传递产生的。如果一个人的一部分神经信号停止的传播——那那一部分就瘫痪了,和培养皿中的细胞块没什么区别;而一个人全身最重要的地方——大脑的神经信号停止了传播,那他就已经死了——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脑死亡。
那么,机械唯物论还在扯,是不是两个人神经传递完全状态一样,他们就完全一样了呢?也许,但是一个人的神经信号是从哪儿开始的呢?也许是在母亲的子宫里,种子一样的信号就被传递到胎儿的躯体中。而不断向上递归追溯,那就是生命起源的问题了——而无论那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风是雷是巧合还是外星人,一丢丢星星之火,的确可以燎原——形成了世间生命的百态。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脑电波,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咯。
不定性
当然,以上思考并不能无法驳倒机械唯物论,除非世界上有真正的随机与不确定性。很可惜,这次爱因斯坦错了,现代量子物理的理论与实验都告诉我们,世界上就真有真正的随机哦——或者世界就是由无数的随机与概率组成的。
这一切要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开始,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导开来,他从观察者角度的实验,证实了对于一个量子,无法同时确定它的位置与动量——同理与微观世界中不少共轭变量的关系。虽然爱因斯坦打死也不相信这一理论,但是,海森堡手上的一把大刀,正是爱因斯坦自己的广义相对论,整个推到过程无懈可击,直接摆倒了爱因斯坦自己。
推广开来,我们看到了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还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例子:初中学原子模型,原子周围一圈一圈的都是电子嘛,而电子的圈圈是所谓的概率云,也就是说它会在空间的随机某一个地方,而那一圈的位置是出线概率最大的位置——就像正态分布中的最高点那样。这听起来也会有点扯,也就是说距离我两米处的物体的原子周围的电子,虽然绝大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在距离原子核很近很近的那个圈圈的位置,但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还真有小得可怜的概率,那个电子跑到了我面前来。
往更大的范围讲,其实世界上所有粒子都有相同的随机性质,只是绝大部分绝大部分的概率,它们出现在它们出现的概率最大的位置,构成了我们认为的理性的真实世界。
随机的世界
踏入量子物理的世界,我们的三观很快就被颠覆了——上帝哪儿不会掷骰子,这个世界满地都是掷骰子。在各种前卫而无法确定的观点面前,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被洗脑了,我们处于一个随机的世界。
关于世界的随机性,有一个很有名的假设故事。不是说世界中所有的粒子,在每一个瞬间的分布是随机的么?那么就是那是非常非常小的概率,在这个宇宙中的某一个地方,随机的物质分布刚好形成了一个大脑——这可比构成一个满是生命的地球的概率大多了。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它默默的痛苦的思考着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却无从得知,只有默默的消失。另一个更激进的假设,也许世界中的粒子就是均匀分布的呢,我们现在这一瞬间说感受到的一切,我们记忆中的一切,我们认识到的一切,都是粒子随机分布制造的随机故事,这一切在上一个瞬间都还不存在,在下一个瞬间也会立刻消失——毕竟构成这么一个逻辑严密毫无漏洞的思维简直是太困难了——当然,这种直接说我们所处的时间是虚构的理论还有很多,既然无法证伪,也就听听就好啦。
但无论如何,微观粒子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确实给整个宏观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就是打破机械唯物的宿命理论的关键——也是生命与意识的关键。
塌陷的世界
同样是大家熟悉的实验——双缝干涉,大家都知道,双缝干涉同时表现出了光电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它可以像粒子一样一颗一颗射到投影屏上打点,这些点聚在一起也表现出来了波的干涉条纹——并且我明明是一颗一颗的打出的光电子,投影屏幕上也出现了干涉条纹状的分布——也就是说一颗光电子是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听起来很神奇的样子,那这个实验的后续故事就更加神奇了:如果在一颗一颗的发射光电子时,我们在发射出加一个监视器监视它到底是从哪个缝出去的——诶,我们观测到这个粒子字从一个缝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诶,干涉条纹消失了!
也就是说,在被观测前,粒子处于一个随机的不确定的状态,所以它同时从左边和右边的缝出去,并产生了干涉;而观测后,它的状态塌陷到只从某一个缝出去,也就不会有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这个例子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大家理解狗都知道的实验设计——薛定谔的猫。为何在打开箱子之前,猫即处于活的状态也处于死的状态——这和光电子即从左边缝出去也从右边缝出去是一个道理。因为处在某一个状态是一个概率,在被观测前,概率就是概率,不是结果。
当然,看起来,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没有施以一个确定的观测,如果我们用某一种方式进行观测,这个不确定性会塌陷为一个确定的结果,让我们如愿以偿。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的世界看起来是稳定的按照传统物理定律在运行:在绝大概率大情况下,粒子塌陷在了它们该在的位置。所以我们的世界里没有薛定谔的猫,或者狗,或者别的。要是真的有,那么我们一定还没有发现它——既然我们没发现它,我们怎么知道那是存在的呢~
意识的本质
当然,我们肯定不会知道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看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已经获得的信息,做一下猜想吧。
1.宏观上,我们的世界是稳定的,万物的一切就像编写好的程序一样,按部就班的按照规律运行。
2.微观上,我们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万物所有的粒子都是随机的,只是它们通常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但也不排除有一个瞬间它们变成了什么别的东西。
3.人体,生命,人的神经网络,从宏观上,也就像一个固定的程序一样,给定一个输入,吐出一个输出。只是往往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寄予了不同的随机种子,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4.人体,生命,微观上,受到量子不确定性的扰动,因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那么,生命的意识,总结起来,是:程序基础+数据流动+不稳定的数据扰动。
生命一开始,肯定是从基因与病毒一样的生命开始的。它们是高分子生物,因为上面的一些基键的特性,它们本能性的完成某些操作,这些操作就是程序。然后,很多这样的生物聚在一起,由于一些机缘巧合和一些不确定的原因,它们开始看起来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同的高分子开始做不同的事情,期间通过特定的物质传输数据与材料,保障整个合作系统每一个元素都健壮发展,从这里开始,有了数据流动。而最后,才是最神奇的地方,这团基础生命聚成的合作体越来越大,它们之间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数据产生了一些别的意义——也许,这就是意识了吧。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这件事是你大脑告诉你的。也许真不好定义什么是意识,那我们来定义,能怀疑自己的存在,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这种思维,就是意识。
未来的程序
我们在追求ai追求人工智能,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呢?首先,是处理固定事件的程序,作为坚实的基础——也许这个人类已经可以做到了。其次,是数据的传递与积累——这就是近年来学界超级火的机器学习的意义了——不断向程序里输出数据,通过程序中既定的程序通信,产生与众不同的数据与信息——就是它了。最后,神秘之处,就是传说中的产生自我意识的随机扰动了。
不管怎么样,可以想象,满足了以上的设计条件,我们也许真的可以在计算机程序中产生一种能够自我思考的意识,它除了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还会自考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生命的形式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计算机上产生的意识,它是生命么?显然,传统的学者,特别是没有以上量子物理或者比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学者肯定会否定的。而我,则希望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它满足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了啊,除了生命的形式有一些不同——但是说起来,又有什么不同的呢?
更有甚者,为人类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打算:如果我们未来的程序足以承载意识的运行与传播,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也能够将自己的意识移植到计算机中——一个活在计算机中的人,还能说他们与你有什么不同么。甚至于未来,逃脱定式思维,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生存问题,这是一个可行的思路——人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意识么,那么我们保留自己的意识,而改变自身的生存的形式,不就可以啦。
同样,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中,同样可以有基础程序,可以传递信息并且有不确定因素扰动的系统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也许这些组合也有自己的意识,也是生命?只是过于微观,过于宏观,或者这种生命的形式,人类确确实实无法发现或者意识到——毕竟人是渺小而狭隘的。
结
电影《黑衣人》第一部结尾很有深意,镜头从曼哈顿上空远离,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纵览浩瀚无垠的宇宙,最终收缩到一个玻璃球上——原来,我们的整个宇宙,也只不过的别人的一个玩具而已。
人类是渺小的,我从不指望人类能真正得出结论: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那样的人类也太狂妄自大了。未知的世界,未知的生命形式就是一个blackbox,无法证真,无法证伪,更无法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还是享受自己的一亩地三分田,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已经够了。
但是啊,人生的一大乐趣,难道不是对未知的思考与遐想么~~~
起
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着,像梭子一样在织布机上上上下下穿梭着,憧憬者编织起绚丽图案的绢布绸缎,却像自己键盘下的程序,囫囵吞枣地运行着,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笔下的程序就像流水账一样看不到头。当然,这样的日子只是表象的常态,生活当然不会如此无趣。就算真实这样无趣,只要带着一颗有趣的大脑,眼前的纷繁万物也能轻轻松松烟消云散。
一日匆匆过后,小憩在家,刷刷知乎,画点儿速写,弹两曲小调,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个宵夜的白日梦,也倒还是个不错的小资生活。虽然缺乏品质,但也不失乐趣。
偶尔,北京天气晴好,大风呼呼碾过的夜晚,看着月明亦不星稀的苍穹,我就会在想象,科技将来如何进步,人类到底能理解这个世界多深,各位大v手下的人工智能程序开发到底会到那种程度——会做到真正的——有“意识”的ai么?话说回来,“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意识
在一切类似的讨论与随想的开始,我们总会遇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意识。打开wiki,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总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角度,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从玄学角度...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自己想想,这是那个究极哲学问题的变体而已——我是谁?
人类,从远古的历史开始就知道了自己在大自然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强有力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驱动自己克服本能完成其他生物不能完成的事情。当然,随着文明与科技进步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提高,我们意识到,大概,所有能被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无论强弱,都有意识,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本能,完成特定的工作。
本能
那么,什么是本能,为什么意识凌驾于本能之上呢。又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得来,也不是继承而来。那么简单的说,它就是固有的行为咯。回想起小学初中的生物学科教材,第一个例子非常一目了然——膝跳反射。
哇,对吧,膝跳反射,每一个人都可以百试不爽的东西,而且其原理也显而易见——固有的神经信号传递和神经中枢处理的现象,这个现象完全不受我们意识所控制。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回到主题,这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一段处理固定事件固有程序。
那么我们继续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生物,并没有任何意识,它的全部活动全部是依靠本能——或者说是烙印在细胞内的程序所决定,那么对于同一个个体,我们可以多次触发完全相同的测试用例,并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正确结果。想得更高级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个个体原封不动,原子级的克隆出另一个完全一样的个体,那么对这两个个人施以完全相同的测试用例,那么我们也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丫的,这就是程序!不能被承认为生命!
机械唯物论
对比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生命区别与程序,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自己的意识,富有不确定性,无法被重复。然而理性的仔细想想,人体就是由这些细胞,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个体,怎么会有意识呢。我们平时观测到的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实际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测试条件而造成的么——这就是机械唯物论。
机械唯物论来源于18世纪开始,从牛顿引爆自然科学研究的狂潮开始,人类开始认识自然科学,认识理论物理,认识上帝背后的故事。直到20世纪初,大部分科学家都乐观的认为,“我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在这帮科学家描述的世界里,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可以用公式,定理,数学来表示,一切的看似随机的事件,只要给定条件,之后会发生什么一定是可以计算而预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他相信万物都可以通过一个大统一的定律来表示,就是这样乐观的想法。
因此,自然而然,科学家研究万物的时候,哲学家想到了自己,同样是相同的物质组成的人体,理论上应该也同样遵守这一切的数学定律。那么只要条件足够,我们也够发现一切的规律,我们下一刻会想什么做什么,人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直接人生的全部,都是可以计算下来的——也就是至从人生下来那一刻开始,人的一生就是注定的了。所以,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宿命论。
嗯,这就是听起来太扯了的机械唯物论,真的上帝不会掷骰子么?万物真的没有随机与不确定性么?
不定的脑电波
人们觉得机械唯物论特扯特sb,一大原因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思维实验——将一个人的所有原子原封不动的克隆一份做成另一个克隆人,那么他们两人的未来将是一摸一样的么?显然不是,或者说,克隆的这一份压根就是一个死人。为什么?大家想想就知道,意识,思维,人类的活动,并不是原子,细胞罗列来一起就可以组成的——最重要的是——脑电波。
脑电波,当然,其实是说的神经信号这种电信号在人体神经细胞中的相互传播。人体的运行,大脑的思维,意识,其实是由这些信号的传递产生的。如果一个人的一部分神经信号停止的传播——那那一部分就瘫痪了,和培养皿中的细胞块没什么区别;而一个人全身最重要的地方——大脑的神经信号停止了传播,那他就已经死了——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脑死亡。
那么,机械唯物论还在扯,是不是两个人神经传递完全状态一样,他们就完全一样了呢?也许,但是一个人的神经信号是从哪儿开始的呢?也许是在母亲的子宫里,种子一样的信号就被传递到胎儿的躯体中。而不断向上递归追溯,那就是生命起源的问题了——而无论那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风是雷是巧合还是外星人,一丢丢星星之火,的确可以燎原——形成了世间生命的百态。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脑电波,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咯。
不定性
当然,以上思考并不能无法驳倒机械唯物论,除非世界上有真正的随机与不确定性。很可惜,这次爱因斯坦错了,现代量子物理的理论与实验都告诉我们,世界上就真有真正的随机哦——或者世界就是由无数的随机与概率组成的。
这一切要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开始,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导开来,他从观察者角度的实验,证实了对于一个量子,无法同时确定它的位置与动量——同理与微观世界中不少共轭变量的关系。虽然爱因斯坦打死也不相信这一理论,但是,海森堡手上的一把大刀,正是爱因斯坦自己的广义相对论,整个推到过程无懈可击,直接摆倒了爱因斯坦自己。
推广开来,我们看到了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还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例子:初中学原子模型,原子周围一圈一圈的都是电子嘛,而电子的圈圈是所谓的概率云,也就是说它会在空间的随机某一个地方,而那一圈的位置是出线概率最大的位置——就像正态分布中的最高点那样。这听起来也会有点扯,也就是说距离我两米处的物体的原子周围的电子,虽然绝大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在距离原子核很近很近的那个圈圈的位置,但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还真有小得可怜的概率,那个电子跑到了我面前来。
往更大的范围讲,其实世界上所有粒子都有相同的随机性质,只是绝大部分绝大部分的概率,它们出现在它们出现的概率最大的位置,构成了我们认为的理性的真实世界。
随机的世界
踏入量子物理的世界,我们的三观很快就被颠覆了——上帝哪儿不会掷骰子,这个世界满地都是掷骰子。在各种前卫而无法确定的观点面前,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被洗脑了,我们处于一个随机的世界。
关于世界的随机性,有一个很有名的假设故事。不是说世界中所有的粒子,在每一个瞬间的分布是随机的么?那么就是那是非常非常小的概率,在这个宇宙中的某一个地方,随机的物质分布刚好形成了一个大脑——这可比构成一个满是生命的地球的概率大多了。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它默默的痛苦的思考着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却无从得知,只有默默的消失。另一个更激进的假设,也许世界中的粒子就是均匀分布的呢,我们现在这一瞬间说感受到的一切,我们记忆中的一切,我们认识到的一切,都是粒子随机分布制造的随机故事,这一切在上一个瞬间都还不存在,在下一个瞬间也会立刻消失——毕竟构成这么一个逻辑严密毫无漏洞的思维简直是太困难了——当然,这种直接说我们所处的时间是虚构的理论还有很多,既然无法证伪,也就听听就好啦。
但无论如何,微观粒子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确实给整个宏观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就是打破机械唯物的宿命理论的关键——也是生命与意识的关键。
塌陷的世界
同样是大家熟悉的实验——双缝干涉,大家都知道,双缝干涉同时表现出了光电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它可以像粒子一样一颗一颗射到投影屏上打点,这些点聚在一起也表现出来了波的干涉条纹——并且我明明是一颗一颗的打出的光电子,投影屏幕上也出现了干涉条纹状的分布——也就是说一颗光电子是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听起来很神奇的样子,那这个实验的后续故事就更加神奇了:如果在一颗一颗的发射光电子时,我们在发射出加一个监视器监视它到底是从哪个缝出去的——诶,我们观测到这个粒子字从一个缝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诶,干涉条纹消失了!
也就是说,在被观测前,粒子处于一个随机的不确定的状态,所以它同时从左边和右边的缝出去,并产生了干涉;而观测后,它的状态塌陷到只从某一个缝出去,也就不会有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这个例子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大家理解狗都知道的实验设计——薛定谔的猫。为何在打开箱子之前,猫即处于活的状态也处于死的状态——这和光电子即从左边缝出去也从右边缝出去是一个道理。因为处在某一个状态是一个概率,在被观测前,概率就是概率,不是结果。
当然,看起来,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没有施以一个确定的观测,如果我们用某一种方式进行观测,这个不确定性会塌陷为一个确定的结果,让我们如愿以偿。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的世界看起来是稳定的按照传统物理定律在运行:在绝大概率大情况下,粒子塌陷在了它们该在的位置。所以我们的世界里没有薛定谔的猫,或者狗,或者别的。要是真的有,那么我们一定还没有发现它——既然我们没发现它,我们怎么知道那是存在的呢~
意识的本质
当然,我们肯定不会知道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看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已经获得的信息,做一下猜想吧。
1.宏观上,我们的世界是稳定的,万物的一切就像编写好的程序一样,按部就班的按照规律运行。
2.微观上,我们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万物所有的粒子都是随机的,只是它们通常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但也不排除有一个瞬间它们变成了什么别的东西。
3.人体,生命,人的神经网络,从宏观上,也就像一个固定的程序一样,给定一个输入,吐出一个输出。只是往往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寄予了不同的随机种子,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4.人体,生命,微观上,受到量子不确定性的扰动,因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那么,生命的意识,总结起来,是:程序基础+数据流动+不稳定的数据扰动。
生命一开始,肯定是从基因与病毒一样的生命开始的。它们是高分子生物,因为上面的一些基键的特性,它们本能性的完成某些操作,这些操作就是程序。然后,很多这样的生物聚在一起,由于一些机缘巧合和一些不确定的原因,它们开始看起来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同的高分子开始做不同的事情,期间通过特定的物质传输数据与材料,保障整个合作系统每一个元素都健壮发展,从这里开始,有了数据流动。而最后,才是最神奇的地方,这团基础生命聚成的合作体越来越大,它们之间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数据产生了一些别的意义——也许,这就是意识了吧。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这件事是你大脑告诉你的。也许真不好定义什么是意识,那我们来定义,能怀疑自己的存在,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这种思维,就是意识。
未来的程序
我们在追求ai追求人工智能,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呢?首先,是处理固定事件的程序,作为坚实的基础——也许这个人类已经可以做到了。其次,是数据的传递与积累——这就是近年来学界超级火的机器学习的意义了——不断向程序里输出数据,通过程序中既定的程序通信,产生与众不同的数据与信息——就是它了。最后,神秘之处,就是传说中的产生自我意识的随机扰动了。
不管怎么样,可以想象,满足了以上的设计条件,我们也许真的可以在计算机程序中产生一种能够自我思考的意识,它除了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还会自考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生命的形式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计算机上产生的意识,它是生命么?显然,传统的学者,特别是没有以上量子物理或者比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学者肯定会否定的。而我,则希望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它满足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了啊,除了生命的形式有一些不同——但是说起来,又有什么不同的呢?
更有甚者,为人类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打算:如果我们未来的程序足以承载意识的运行与传播,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也能够将自己的意识移植到计算机中——一个活在计算机中的人,还能说他们与你有什么不同么。甚至于未来,逃脱定式思维,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生存问题,这是一个可行的思路——人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意识么,那么我们保留自己的意识,而改变自身的生存的形式,不就可以啦。
同样,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中,同样可以有基础程序,可以传递信息并且有不确定因素扰动的系统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也许这些组合也有自己的意识,也是生命?只是过于微观,过于宏观,或者这种生命的形式,人类确确实实无法发现或者意识到——毕竟人是渺小而狭隘的。
结
电影《黑衣人》第一部结尾很有深意,镜头从曼哈顿上空远离,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纵览浩瀚无垠的宇宙,最终收缩到一个玻璃球上——原来,我们的整个宇宙,也只不过的别人的一个玩具而已。
人类是渺小的,我从不指望人类能真正得出结论: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那样的人类也太狂妄自大了。未知的世界,未知的生命形式就是一个blackbox,无法证真,无法证伪,更无法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还是享受自己的一亩地三分田,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已经够了。
但是啊,人生的一大乐趣,难道不是对未知的思考与遐想么~~~